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6 幼儿园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每日一练】2016年幼儿园保教能力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第三阶段的特点是( )
A.开始知道自己的性别B.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C.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D.较灵活地认识性别角色
2.刚学完故事,立即要幼儿复述,有时效果倒不如隔一天好。这种现象体现的是( )
A.幼儿健忘B.记忆恢复
C.暂时性遗忘D.不完全遗忘
3.洗手的时候,老师要求小朋友要节约用水。这种行为符合的原则是( )
A.直观性B.生活性
C.活动性D.保教合一
4.幼儿看到故事书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这是幼儿( )的表现。
A.情绪的冲动性B.情绪的易变性
C.情绪的两极性D.情绪的感染性
5.( )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力量。
A.自我意识B.生理自我C.人格自我D.社会自我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托儿所保教任务的是( )
A.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B.对幼儿进行适宜的艺术陶冶
C.教幼儿认识简单的字D.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7.对待幼儿出声的自言自语,成人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
A.发展为对话言语B.发展为真正的外部言语
C.任其自然发展D.发展为真正的内部言语
8.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主要是指( )
A.购买大型玩具B.安装塑胶地板
C.合格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精神环境D.选择较清静的场所
9.下列关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10.根据事物的内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是( )
A.机械识记B.形象记忆
C.意义识记D.语词逻辑记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含义。
2.简述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
三、论述题
试述活动性原则的实施。
四、材料分析题
1.小米向老师抱怨说,连一把剪刀都没有了。老师听了很奇怪,只有两个人在剪东西,还应该有三把剪刀。他检查了小柜子,注意到小华的柜子里有一些碎纸片。想到可能是小华收东西时无意中放到自己的小柜子里的,老师把它们拿了出来。当他移开碎纸片后时,发现剪刀就在那里。
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详述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2.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请分析材料中的感知觉规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第三阶段的特点是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等。
2.B【解析】记忆恢复或回涨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这一现象早是由巴拉德在1913年发现的。国内的相关研究发现,这一特点在年幼的幼儿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3.D【解析】幼儿的保育中包含着教育,教育中蕴涵着保育。这即是说,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包含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入(离)园等。
4.A【解析】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年龄越小,这种冲动越明显。
5.A【解析】自我意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力量。
6.C【解析】教幼儿认识简单的字不是托儿所的保教任务。
7.D【解析】幼儿前期没有内部言语,到了幼儿中期,内部言语才产生。幼儿时期的内部言语在发展过程中,常出现一种介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
8.C【解析】略。
9.B【解析】新生儿动作发展遵循由大到小、由近及远的原则。
10.C【解析】意义识记指根据事物的内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故也称理解记忆。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1.(1)班级管理是由人去实施的,即管理的主体是人;
(2)班级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实施、调整等环节来实现的;
(3)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幼儿园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
(4)班级管理是有目标的活动,管理的终目的是实现管理目标。
2.(1)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2)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3)移情能力的水平随儿童完成任务的难度而变化;(4)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三、论述题(答案要点)
(1)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为了贯彻活动性原则,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物质材料和充分的活动时间,以及与同伴、教师交往的机会。
(2)鼓励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手段。
(3)活动是多样的。幼儿的发展需要是多样的,幼儿的兴趣是广阔的和多变化的,因而需要多样的活动满足其发展。
(4)活动不是装饰品。在幼儿园里,许多教师在组织一日生活活动中,往往出现以活动做点缀物的现象。这样一方面说明教师对活动性原则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可能原因。从孩子的角度归因:①小华喜欢剪刀;②小华用过后顺手放到自己柜子里了;③小华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处置集体东西与自己东西的不同方法。从老师的角度归因:①对小华的常规教育不到位,存在一些疏漏;②也可能是老师和小华的沟通、对他的关注不够,小华想以此吸引老师对他的关注。
(2)对事件的处理。①先冷处理一段时间,观察小华是出于何种原因发生这样的行为偏误,如果是无意的,自己将剪刀放回去了,就不再提起(给幼儿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②如果小华出于喜欢,想据为己有,也不要直接批评,而要用间接提醒的方式,让他知道集体的东西不能一个人占有(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处置集体财产与个人财物的关系)。③同时,还要间接提醒其他小朋友要及时将用过的东西归位(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防止同类事件的发生)。
总之,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原因,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巧妙地解决这个问题。
2.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材料中教师利用了活动玩具“猫”和“鱼”)、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正如材料中教师所做的那样,讲故事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如果教师讲故事时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1)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2)这位教师实际做到了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教具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